1、研究人体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呼吸系统的机能、内分泌机能、物质和能量代谢等的变化,以及它们对运动的适应等都属于()的研究。
4、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4、不同持续时间的运动后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幅度总是小于白细胞总数的增加幅度。()
1、感受器可按接受刺激性质的不同分为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装、化学感受器和伤害感受器等。()
4、前庭机能稳定性较好的人,在前庭器官受到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就较大,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工作能力。()
1、神经元依其功能可分为接受外来剌激的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两类。()
4、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其整个活动目的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积蓄能量。()
4、大脑皮质兴奋性过低会影响正常运动技能水平的发挥,反之则不会受到影响。()
5、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由于神经过程处于分化阶段,内抑制尚未完全建立,因而控制动作的能力差,动作不协调、不精确,有多余动作。()
5、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会急剧(),这一点称为“乳酸阈”。()
3、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
7、人的平衡能力除了与身体结构的完整性和对称性外,还与前庭器官、视觉器官等密切相关,但与本体感受器无关。()
9、决定柔韧的生理基础主要是运动器官的构造,包括关节的骨结构、关节周围组织的体积和跨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的伸展性及支配骨骼肌的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
10、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伸展性与性别、年龄有关,一般男性优于女性,儿童少年优于成人。()
1、运动性疲劳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生理反应过程,对人体而言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1、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机能变化,称为()。
6、摄氧量已经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的水平之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处于假稳定状态。()
8、剧烈运动结束后,如果不做整理活动而骤然静止不动,可能会发生重力性休克。()
1、高原训练的优点在于机体受到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
5、高原训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长期的高原缺氧刺激无疑对机体有不利的影响。()
6、少儿肌肉与成人的相比力量和耐力不如成人,易疲劳,肌肉工作疲劳后恢复与成人的相比()。
10、在儿童时期,神经活动中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对形象具体的信号容易建立条件反射,而第一信号系统相对较弱,分析综合能力正在发展还不完善。()
3、运动度过大或过度疲劳时会使血压升高。所以,运动是否导致血压降低,运动强度是其决定因素。()
4、正常人的血压波动是早晨血压偏高,高血压病人运动时间带可以选择清晨。()